一位伙伴问我:为什么风吹的时候感觉这么冷
首先,应当明确的是风本身不会减少温度。比如,在10℃的相近温度之下,如果没风,则温度为10℃,如果有风,则温度仍为10℃
风可以减少体感温度
我们通常感受到的温度不是现实的大气温度,而是身体四周包覆的薄薄空气层的温度(以下简称“小气层”——这个简称不是专业定义词语,小编为了通过更好的说明,提取一下这个代名词)。
冬天天气冷时,气温低于体温。此时,身体不知疲倦地为你加热“小气层”,所以“小气层”的温度略高于气温,略低于体温
如果此时刮大风,很快就被风吹散了你的身体加热好的“小气层”。用“新的温度低的小气层”来罩着你,你会自然感觉冷了。风不停地吹,你的身体不停地加热“小气层”,“小气层”不停地被吹走,“全新的小气层”不停地跑来蹭热......
湿度也会影响体感温度
湿度也会影响体感温度-当天气炎热时,湿度越大,温度越热;天气寒冷时,湿度越大,温度越低。
最常见的例子是北京和上海:在温度相近的夏天,上海感觉更压抑,闷热难耐;在同样温度的冬天,上海感觉更阴冷刺骨。这是湿度对体温的影响
其原理不难理解:夏天,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可带走一些热量,但如果你在潮湿的环境之中,汗液蒸发慢,散热慢,你会感受更热。冬天,你通过衣服的隔热效果来御寒,水的导热性比潮湿空气的导热性弱。换句话说,湿衣服比干衣服更具导热性,这使你的身体更难丧失热量,你会深感更冷
此外,太阳紫外线也会影响体感温度
在相近的温度之下,晴天的体感温度会高于阴天。一方面,太阳紫外线本身可提供热量,另一方面,天气也会对心理暗示的作用
顺便说一句,关于体感温度,人们一直在问计算公式是什么
关于体感温度,有一些非常简化的计算公式。比如,在风速前面乘个简单系数,在湿度前面乘个简单系数,然后加到气温的数值中,算出一个结果。现在一些天气APP上报的体感温度应该都是这么算出来的。
当然,细心地说,这是非常粗糙的
因为风速和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不是一个直观的线性关系,可由一个系数确认,但会因季节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
此外,日最高/低温度对于体感温度也有影响。比如,一个城市A,昼夜温差很大,白天很暖和,夜里气温骤降;另一个城市B,昼夜温差很小,白天也不暖和,夜里也没特别冷。此时两个城市的日平均气温很可能是一样的,但两个城市居民的体感温度肯定就不一样了——大家通常在白天活动,对白天气温的记忆会更深,而晚上反正回家钻被窝了,夜里降温根本不知道,所以A市的体感温度会更高一些。
此外,由于个体差异,人们对温度的耐受性也有所不同。比如,在冬天,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感觉更冷,衰弱的患者会比健康人感受更冷
以上,正是因为体感温度的参数过于多,参数的影响又过于复杂,所以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公式给大家用,现有的简化计算也只能提供部分参考。各地气象部门在长期的观测和预报工作中,积累了一些经验型的订正值,也可以用于体感温度的研究。
“穿衣指数”与否准确
这种类型的生活指数,包括什么感冒指数、洗车指数,参考意义都是比较弱的,准不准全看个人。
就说穿衣指数,一个人穿多少衣服,除了气温和体感温度,还极大地受限于工作环境、个人习惯等等诸多因素。比如,一个在户外露天工作的人,能和一个坐办公室的人穿差不多吗?一个早上6点出门等公交的人,能和一个中午12点出门开车去吃饭的人穿差不多吗?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,能和一个宁愿冻半死也要美美哒的女人穿差不多吗?一个在宿舍里逍遥自在的大学生,能和一个你妈说你有多冷你就有多冷的高中生穿差不多吗?
所以穿衣指数,根据个人,只是一个参考。